合肥工业大学搭建“一学院一中心、一系所一平台、一团队一企业”新构架——
“前店后坊”打开科技成果转化新天地
■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
在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有着一座占地127.8亩,总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智能院”)。这座2021年1月投入使用的研发中心,集技术研发、教学实训、办公及生活配套功能为一体,现已汇聚20余个智能制造领域高水平科研团队及100余个高新技术创业团队,成为学校和安徽省、合肥市科技创新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面对安徽省智能装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智能终端产业、智能语音产业、云计算和软件产业等迅猛发展势头,2014年4月,在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的共同支持下,由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智能院应运而生。
智能院常务副院长张晓安介绍,10年来,智能院已经形成了“一学院一中心、一系所一平台、一团队一企业”的“前店后坊”式科技成果转化新构架,在推动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科技企业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创新合作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是隐匿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仅能通过药物缓解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利用非侵入性光生物条件手段,与现有药物和手术治疗技术互补,有望激发突触与神经元生长,延缓抑制神经元退行性病变,修复受损神经元。
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雷联合有关医疗单位深入开展光生物治疗基础研究,研制出非侵入性光生物治疗仪原型样机。在智能院“科技成果培育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下,该成果即将开展临床试验,为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医药、新技术。
在一批批科研成果无缝衔接走进企业、走向生产线、走入市场的背后,是智能院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阻碍的持久耕耘。
张晓安介绍,智能院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引导拥有成熟技术成果、稳定研发队伍和明晰科研计划的科研团队,与有接纳新技术能力和扩大生产需求的企业有效结合,按股份制合作模式共同创办高科技企业,探索出了“共生”式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合作模式。这一校企“共生”式合作模式作为安徽省唯一的案例被科技部纳入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成为合肥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重要标杆。
据统计,近年来智能院已累计投入资金5100余万元,先后支持校内外科研团队开展高水平科技成果培育、熟化与转化项目134项,申请各类专利392项,授权190项。承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类项目近300项,累计经费近2亿元。
抓牢关键环节,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过程服务
由合肥工业大学校友创办的安徽布拉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软企业。但在2015年创业初期,研发进度缓慢、经费紧张,一度让公司创始人张文化深感焦虑。
为了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智能院一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给予公司研发经费支持,另一方面,遴选出校内相关高水平科研团队与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为公司量身定制了全过程服务方案,让公司很快摆脱困境走上正轨,在软件开发、机器视觉开发应用及自动化集成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为促进培育企业提质增效、快速发展,智能院构建起“平台支撑—科技支撑—人才支撑—金融支撑—市场支撑”五位一体的科技企业培育体系,为企业提供“管家式”贴心服务。一方面,学校密切关注省、市、区各级政府最新科技产业政策,通过常态化组织高校企业一对一辅导、政策解读、申报培训等,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资质创新;另一方面,学校还为企业个性化制定培训课程,通过举办“新公司法”培训、股权结构设计等多种类、多行业培训讲座和技术交流对接,持续提升企业人员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企业参加科交会、成果路演、产业融合对接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产业链,打开更多对外展示窗口,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智能院发挥第三方创新平台作用,组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学校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团队、院内智能制造相关孵化企业及周边合作单位,为行业和产业提供工业互联网领域“诊断—设计—建设—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近年来,学校先后为700余家企业开展诊断服务,精准发现企业真问题、真需求,并建立起“诊断服务驱动成果转化”新路径,促成合肥工业大学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20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赋能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智能院已累计培育高科技企业172家,其中3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企业累计营收超55亿元;组建46个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累计组织百余个科研团队为590余家规上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聚焦产业需要,产教融合培养高层次人才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2022级研究生李润童,研二期间就常驻智能院,在入驻企业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加了多个跨学科项目的科研实践。在无人化智能农业采摘项目中,他所在的团队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将深度相机、协作机械臂和末端执行器三者之间的通信传输串联,成功实现导航避障及采摘功能。
“在真刀真枪的科研实践中,我得到了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从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视角的指导,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不仅锤炼出运用跨学科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更开拓了思维眼界。”李润童说。
面对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合肥工业大学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功能,通过校院企人才培养联合体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培养目标深度融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充分发挥智能院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优势,联动政企行校多主体资源,通过多平台搭建、多模式实施,将理论学习与行业产业实际环境相结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全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智能院先后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创业研究院等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8家,从高新技术企业遴选了40余名行业导师,发挥多主体协同作用,开展“双导师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的4500余名研究生迅速成长为行业骨干。(本报记者方梦宇)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24年8月13日 01版
原载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8/13/node_2.htm
责任编辑:刘红平